要
培养具有/
数据素养/的数据队伍。
在
大数据时代,传统新闻工作者的数据素养达不到要求。
只能依靠证券金融机构的分析后进行报道,过于被动。
因此,
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培养和招聘专业
能力强的数据分析人员,成立数据团队,改变这种被动局面。
数据团队的成员不在于/多/,而在于/精/。
成员不仅要有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,还要有大数据思维,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。
因此,人才的培养要从专业学习开始。
例如,一些财经类高校开设经济学、新闻学等方向的课程,
利用其独特的经济优势进行专业教学。
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市场分工越来越明确的大数据时代,发挥专业优势,适应市场需求。
第二,加强/
数据库/建设,强化
技术创新。
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,满足受众需求是
经济新闻的生存之道。
只有及时、准确地收集、分析、处理数据,获取第一手资料,才能实现。
如今,经济新闻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整合的能力。
因此,加强数据库的
建立是刻不容缓的。
如
美国著名财经期刊《时代周刊》、《福布斯》等,它们都得益于财经数据库,提升品牌竞争力。
/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金融等具有持续数据形成机制的行业的信息采集,用户数据信息将在这个数据库的建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地位。
/对于单一
媒体来说,建立数据库可能有一定难度。
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,可以通过建立多家媒体的合作平台,实现资源共享。
通过资源数据的共性和技术合作,可以提高财经数据的准确性,从而提高经济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,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。
此外,在专业设备上要与时俱进,实现技术创新,培养员工的机器学习能力。
假设
投资者的本金为
10万美元,投资者在A点(如图所示)
买入3万美元的
欧元,当欧元为1.
25美元时;当欧元
上涨到B点,即欧元为1.
28美元时,投资者相信欧元兑美元会继续上涨,但已经有一段时间的
涨幅,未来的涨幅可能相对有限。
因此,再次买入时将
资金量减少到2万美元;当欧元在C点为1.31美元时,投资者仍认为欧元会继续上涨,则买入更多,而由于目前的涨幅比第一次
加仓时大,上涨空间可能较小,所以投入的资金比第一次加仓时少,如
1万美元。
中国到底会不会有通胀风险?
不存在的 大家最近比较关心这个过程中,中国会不会有大幅通胀的风险。
刚才我已经讲到了通胀,实际上现在
面临的是全球通胀卷土重来。
第一部曲是
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,很多国家采取大规模刺激,对外部效应的首部曲。
相对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
通胀压力还算小的。
不可否认,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会挤压中国一部分下游企业的利润率,尤其一部分企业订单不可能及时制作,要承受成本压力。
我们可以看到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讲,中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
供需
不平衡,不像海外供应链还没有
恢复,但是消费需求在恢复,当然是不平衡的,通胀更容易上去。
包括海外还有像美国在内,由于有财政转移
支付,很多人不愿意工作,一大需求在恢复,工作岗位又招不到人,引发工资上涨劳动力通胀压力更大。
中国不存在这种情形,中国供给恢复得非常好,特别制造业和产能完全回到了疫情之前的高水平状态,需求在缓步恢复,中国并不存在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巨大通胀压力。
中国不存在所谓的滞胀 这轮大宗商品价格通胀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全球因素,因为发达国家政策超量刺激,带动了像煤炭、钢铁、铜、铝、大宗商品的需求,供给侧的瓶颈也起到了掣肘的作用。
国外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因为疫情等等原因没有完全恢复产能,在全球背景之下出现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。
但
我觉得中国一方面通过监管层可以进行窗口指导,收紧大宗商品的交易,打击投机操作行为,稳定价格。
第二中国也可以适度调整目前市场上对于中国由于要实现
碳达峰可能对钢、煤、铝这些行业行政性市场减产,市场有这样的预期,造成了价格上涨和库存累计,但是中国完全可以调整这种预期。
比如说2030年碳达峰方案,会比较重视次序选择和主要路径的依赖,靠新能源、电气化的投资,而不仅仅是通过行政性减产。
综合来讲,中国有一些手段能部分抑制输入式的大宗商品价格通胀,回到中国的CPI核心物价,中国面临的压力不大,毕竟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复苏是非常迅速的,需求缓慢上升,这比美国的供需失衡比起来中国的压力是有限的,从这个角度,中国应对通胀我觉得面临的压力不会像海外那么大,并不存在所谓的滞胀。
《
21世纪》:从目前来看的话,
人民币
国际化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 赖
长庚:我觉得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几乎又回到十多年前。
十几年前,当人民币第一次开放的时候,是利用在香港的贸易支付。
现在中国已经变成欧洲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,甚至于支付伙伴。
我觉得人民币最大的挑战是人民币的海外
存量是否充足。
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存底,人民币才能作为一个借贷或者融资的货币。
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人民币的海外存量还不是那么充足,所以如果要作为一个从支付转换成融资的货币,可能还有一段努力的空间。
《21世纪》:根据你跟客户的接触,他们会怎么看待人民币国际化? 赖长庚:就我接触的客人而言,人民币国际化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。
这已经是一个正常的现象,循序渐进地推进。
现在不会像前几年一样,在风口上谈论人民币会不会国际化。
可是,如果注意一下现在进来的资金,将来
还会进来更多的资金,国际化的发展本来在发生。
但是,人民币会不会真正的国际化,主要还是看内部,我们多向外释放资金。